《职 称》牛力(著)

发布日期:2017-05-22 来源:

《职 称》牛力()

牛力 (作者)

内容简介

《职称》从对我国不同时期职称的称谓演进分析入手,论述了实际工作中不同时期的职称评定工作,思考并结合目前事业单位正在进行的改革实践和案例,进一步论述和分析了职称制度改革,同时指出在全球化人才争夺和国际接轨的背景下,职称既不可能消失,也不可能弱化,但职称的社会化趋势是必然的。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深入研究,加强对职称制度的整体性设计,突出职称管理的公共服务功能,正确处理政府、社会中介机构、用人单位三者的关系,使之能够更好地起到激励和评价的作用。《职称》共分六章,分别为我国不同历史时期职称的称谓,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工作的具体程序和要求,诸如各种前置必备条件、各种不同的职称考试等等,以及评聘环节和岗位管理,最后是关于对职称制度改革的认识和总结。

前  言:

  职称制度是涉及我国人才评价与人才使用的一项重要的人事管理制度,尤其在人才激励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职称一直是个让人百感交集的社会问题,职称的评定工作,极大影响着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与生活,更是曾经一度成为他们长工资、分房,甚至坐车、看病的重要参考分值。虽然现在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对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来说,国家已明文规定不得评定职称;而对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而言,原有的评定方式已不太起作用,如果需要职称也要首先依从于企业内部的条文规定,由企业自己说了算。实际上还遵循着传统意义职称评定的范畴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缩小至国有事业单位,但作为我国人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仍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多年的改革,尤其是1986年推出的专业技术职务聘用制,奠定了我国现行职称制度的运行基础。多年的改革也使得职称制度的内容日趋丰富和完善。我国的职称制度从1960年到1962年,从1966年到1977年,从1983年到1986年,多次停顿、多次休整。直至1986年,职称制度才真正有序和正常运行起来。但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职务顺延,还是七八十年代的“还历史欠账”,由于受政治意识形态和“官本位”价值观的影响,从一开始,我国职称就显现出与国外单纯的学术激励目的所不同的面貌,我们已习惯于在“官本位”思维下按行政级别确定职称的高低及排序的前后,以此来确定工资和各种待遇。

  我们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在改革的过程中,还要接受改革的阶段性考验。在推行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和聘用制改革的过程中,专业技术人员评职称的难度不断加大,评一个职称要接受众多条件的考验,学历、资历、外语成绩、计算机成绩、职业资格证书、论文发表、专著发表、获奖情况、下基层等等,这些前置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水涨船高”;还有评与聘关系的不断调整,究竟是分还是合,因为有些事业单位对实行评聘分开感到困难重重,干脆还是“评聘合一”;在岗位管理的实施中,晋升周期长以及聘期过短问题,确实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成长和创新有影响。在人才尤为宝贵的现实下,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和进一步改进。本书认为,职称并不是个多么高深莫测的理论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更多地依赖于执行者的理念和具体操作。

  本书从对我国不同时期职称的称谓演进分析入手,论述了实际工作中不同时期的职称评定工作,思考并结合目前事业单位正在进行的改革实践和案例,进一步论述和分析了职称制度改革,同时指出在全球化人才争夺和国际接轨的背景下,职称既不可能消失,也不可能弱化,但职称的社会化趋势是必然的。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深入研究,加强对职称制度的整体性设计,突出职称管理的公共服务功能,正确处理政府、社会中介机构、用人单位三者的关系,使之能够更好地起到激励和评价的作用。本书共分六章,分别为我国不同历史时期职称的称谓,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工作的具体程序和要求,诸如各种前置必备条件、各种不同的职称考试等等,以及评聘环节和岗位管理,最后是关于对职称制度改革的认识和总结。

  本人在职称研究领域有一定的积累和体会。作为人事管理领域的专门研究人员,本人先后参加了2004年中组部“中国人才统计指标体系研究”,2004年原人事部“人事制度改革十年研究”;2005年原人事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状况与相关政策研究”;2006中组部“中国人才白皮书”,2006年原人事部“我国区域人才开发合作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2007年中国科协“社会转型期科技工作者心理状况调查研究”;2008年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舆情应急机制研究”;2009年“事业单位聘用制推行过程中未聘人员安置政策研究”;2010年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重大项目“事业单位人事分类框架体系研究”等等。其中,“人事制度改革从全面创新到整合推进(即人事制度改革十年研究)”获2006年第五届全国人事科研成果二等奖,本人在此课题中承担了子课题“职称制度改革”的研究撰写工作,由此萌发了对职称问题的关注与研究兴趣。因此,在几年的研究积累下,有了一些体会和感悟,也是本书的成因之一。

  在本书的写作中,我衷心地感谢我的众多老师和同事们!他们一直以来直接或间接地对我提出了许多思想深刻、富有教益的评价和鼓励,他们人数太多,无法在这里一一提及,但他们对我的教诲,我将永远铭记在心。本书在出版过程中还得到了中国人事出版社和张文春编辑的大力支持与鼓励,尤其是张文春老师的专业素质和敬业精神,在此由衷地表示敬佩和感谢!

  本书只是抛砖引玉,如果读者朋友们能在这本简论中得到一些启发和讨论,那就十分惶恐欣慰了!

  由于本人学识、理论有限,谬误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牛力

                               201012月于北京 

 

目录

第一章 称谓

第一节 职务

第二节 称号、学衔

第三节 “职称”与“评职称”

第四节 岗位

第五节 资格

第二章 条件

第一节 基本条件

第二节 附加条件

第三节 专业技术资格

第四节 职业资格

:关于对职称条件要求的国外案例

:职称评审业绩填写样本

第三章 考试

第一节 基本资格考试

第二节 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第三节 职业资格考试

第四章 评与聘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评与聘

第五章 岗位

第一节 岗位概述

第二节 聘用制

第三节 职称与岗位

第六章 职称制度改革

第一节 现状

第二节 政策

第三节 未来之道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