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17-05-22 来源:
《海峡两岸人才与区域人才合作发展论文选》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编)
序
为促进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合作而努力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 何 宪
各位代表、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参加本次由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与福建省人才研究所联合举办的2010年人科院科研年会,和来自海峡两岸的各位代表一起,共同探讨海峡两岸的人才交流合作问题。借此机会,我谨代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所有前来参加大会的代表,特别是来自台湾的各位代表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两岸交流交往从无到有、由小到大,逐步发展。近年来在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的新时期。目前,两岸人员往来之频繁,经济联系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跃,共同利益之广泛,合作程度之深入,可以说是60多年来从未有过的。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两岸共同发展经贸关系的愿望更加强烈,伴随而来的两岸人才交流合作也更加频繁,规模也日趋庞大,交流合作层次也在不断提升,这对于促进海峡两岸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就促进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合作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促进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人才交流合作在海峡两岸的交流合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两岸人才交流合作有利于促进两岸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两岸经济竞争力。随着两岸 “三通”的实现、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以及“海峡经济区”的提出,海峡两岸的经济合作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丰富人才交流合作内容,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形式,提高合作水平,无疑都将为更好的服务和发展两岸经济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两岸人才交流合作有利于整合两岸各类人才资源,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由于教育发展和经济结构等方面原因,两岸的人才有很大的互补性,推动两岸人才的交流合作,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充分开发和使用。2010年6月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以下简称 《纲要》)颁布并启动实施,在全球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人才发展已成为国家发展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加强两岸人才的交流合作,更加需要加快两岸人才交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
第三,两岸人才交流合作有利于探索人事人才新型管理服务模式,有利于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在国家 “十一五”规划中,区域经济发展已位于更加突出的位置,《纲要》也明确提出:“鼓励地方和行业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与国际人才管理体系接轨的人才管理改革 ‘试验区’”。福建省毗邻台湾,占有 “海峡西岸经济区”特有的区位优势。抓住这一大好地缘和机缘,着眼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推动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创新,将有利于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合作政策的先试先行,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需要的人事人才管理新型模式。
二、要全面把握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合作的新特点
当前,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呈现出以下良好态势:
(一)以经贸合作为主线,带动人才交流合作
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是两岸人才交流合作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两岸经贸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合作领域已从制造行业拓展至金融服务、物流服务,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两岸贸易额累计超过9600亿美元,2010年一季度,两岸贸易额达到314.4亿美元,同比上升72.7%,并保持着蓬勃发展的势头。与此同时,经贸发展直接带动了两岸人才交流合作日益广泛。据2009年统计,两岸人员往来达到54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大陆居民赴台交流访问和旅游突破93万人次,首次来大陆的台湾民众达33万人。1985年以来,累计在大陆求学的台生达2万多人。两岸人员交往由最初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旅游,逐渐扩大到投资、经商、就学、就业、创业,进而发展到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宗教、市政建设、乡镇发展等多领域的双向交流。
(二)以优势互补为杠杆,推动人才交流合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两岸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共同点多、关联度高、互性强的特点,人才交流合作也存在强烈的优势互补性,这将极大地推动两岸才交流合作。一方面,大陆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自主创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另一方面,台湾经济发展面临着转型的重要关头,台湾方面正在极采取措施,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拓新的发展空间。海峡两岸经济的高度互补性,给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合作提了良好契机。大陆地区科技产业和金融等服务业高层和中层次人才相对不足而台湾在机械制造、电子科技、金融服务产业方面却拥有较为丰富的人才资和经营管理经验。同时,大陆地区强大的经济发展势头,为台湾地区人才带了无限的创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现在,每年有超过430万人次的台湾同往返于两岸,有近70万台湾同胞常年在大陆工作、生活。两岸经济合作架协议生效后,将会更大地提升两岸人才交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三)以平台项目为载体,促使人才交流常态多元
近年来,两岸关系出现良性互动的发展趋势,两岸全面实现 “三通”,两岸人才交流合作提供了常态化和多元化发展的良好背景和条件。随着两岸科技、制造、物流、金融服务等产业方面的合作日益深入,形成了人才来源多样化,人才交流合作的多元化,人才服务形式的多种化。两岸纷纷搭建各平台积极为人才交流合作牵线搭桥,如人才交流大会、专场洽谈会、开发合论坛、专业人才猎头联盟、专业人才网站、人才交流政策发布会等。台湾人中介公司还借助台交会、海交会等两岸会展平台,积极与大陆人才机构合作开展人才交流活动。这些活动为海峡两岸建立正常化的人才交流合作机制打了良好基础。
三、继续推动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合作迈上新台阶
两岸人才交流合作的成绩令人欣喜,两岸人才交流合作的前景充满光明面对未来,我们还应当继续努力,将两岸人才交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进一步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积极促进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双向发展
当前,虽然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我们还应看到,两岸人才交流合作还存在着不平衡性。台湾人才到大陆发展较多,而大陆人才赴台湾交流机会相对较少,台湾同胞来大陆的人次虽然很多,但其绝对人数在2008年只有730万,不到台湾总人数的1/3,两岸人员往来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同时,人才交流合作的领域还应进一步拓展,大力推进文化、教育、体育、科技、卫生、宗教以及工人、农民、青年、妇女等各领域、各界别的交流合作。此外,两岸人才交流在政策许可、信息交流、合作平台等方面也还存在许多不畅。政策有待松动,障碍有待消除,交流有待双向,合作有待加强。因此,两岸应当携手共进,为早日实现两岸人才交流的均衡发展而努力。
(二)加快建立两岸人才交流合作正常机制
两岸人才交流合作潜力巨大。面对新形势,我们需要把握机遇,锐意进取,尽快建立起多层次、多渠道具有两岸特色的人才交流合作长效机制。通过机制的运作,双方可以商讨两岸人才交流合作的重大问题,确定交流合作的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协调两岸之间的人才交流合作政策,发挥优势互补的人才效益等。当前,尤其要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造就高层次人才等方面加强合作,为提高两岸经济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机制的运作,既要立足于当前,也应着眼于长远;既要体现两岸人才资源的特点,也要适应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需要,从而逐渐形成长期稳定的、具有两岸特色的互利双赢的人才交流合作新局面。
(三)营造更加开放的人才交流合作环境
促进两岸人才交流合作需要营造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环境,需要两岸共同做出艰苦的努力。2008年原人事部出台了 《关于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推动福建人事工作发展的意见》,提出把福建作为 “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先行试验区”。福建省要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力度,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制定相关政策,先行先试,尽快出台或完善有利于与台湾人才交流的人事、税收、劳动、医疗保障等法律法规,维护在大陆就业、创业的台湾人才的合法权益。要在制度上求发展,在机制上求突破,在管理上求创新。同时,也希望台湾方面进一步松动政策限制,采取更加务实开放的态度。双方需要对接的、需要磨合的、需要试验的有利于人才交流合作的政策,都可以首先在 “试验区”内进行试验,将海西 (福建地区)与海东 (台湾地区)作为人才政策的对接点和示范地,双方共同努力,共同参与,营造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宽松的人才交流合作环境,促进两岸人才交流,造福两岸人民。
两岸人才交流合作要靠两岸同胞共同推动,两岸人才交流合作的未来前景要靠两岸同胞共同建设。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努力,始终团结奋斗,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就一定能够形成合作内容更加丰富、合作领域更加广泛、合作形式更加创新、合作水平更加提高、共同利益更加扩大的新格局,最大限度地实现两岸经济和人才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各位代表、各位朋友,
海峡两岸不仅是地缘近、血缘亲,而且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需要我,我需要你”。当前,海峡两岸交流合作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两岸同胞加强交流往来的愿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两岸各领域开展互利合作的条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具备,两岸关系发展的前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光明。我们衷心希望,两岸同胞和衷共济,共同促进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希望各位代表、各位朋友各抒己见、深入交流,共同为促进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合作献计献策。
最后,祝大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编辑委员会
编委会主任:
吴 江 丛远东
编委会副主任:
吴德贵 吴小颖
编委会成员:
刘 霞 刘艳良 李克实 李维平 李建钟
李志更 陈 力 何凤秋 张 渤 罗双平
郑亨钰 柏良泽 唐志敏 梁玉萍 袁 娟
董志超 蔡学军
目 录
1 为促进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合作而努力——何 宪
第一篇 海峡两岸人才合作发展
3 建设“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区域中心”的实践与思考——丛远东
12 海西经济区人才发展的突出问题与对策研究——吴德贵 岳 颖
24 台湾公务员等级制度及薪酬制度——于仲佳
29 “两岸人才特区”建设问题探索——尤小波
33 推进榕台交流合作常态化发展的几点思考——兰 浈
39 论海峡两岸人才交流与合作——李 非 刘严毅
49 人才流动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研究——肖乌妹 张向前
60 对海西实施“人才加速战略”的八点思考——沈荣华
65 大陆素质教育与台湾通识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张瑞林 张晓欣
74 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人才竞争力研究——杨凤玲 张向前
88 在闽台湾地区居民职称问题初探—
——基于专题调研与实践——陈鼎杰
94 构建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先行“试验区”研究——苗月霞
109以台湾人才水平为借鉴的福建人才发展研究——赵永乐 张书凤
118海峡西岸经济区人才开发与人才引进协调发展研究——胡 蝶 张向前
130借鉴台湾经验加快海峡西岸产业人才建设的思考——涂 征 陈元勇
141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人力资源管理的借鉴和启示——曾 葆
148 台湾地区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与发展问题研究
——福建省公务员局(省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
第二篇 区域人才合作发展
163 江苏人才竞争力比较研究——丁 进
180 区域人才发展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布局配套对策研究——王建新姬养洲
189 建立东北三省人才资源共享体系与协调机制研究——王建新 刘晓峰
195 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毛大立
207人才创业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典范
——剑桥现象——冯 凌
212区域人才服务体系的构建与评价研究——孙 航 刘新姝
220区域一体化对人力资本的影响分析及政策建议——闫淑敏 赵丽娜
226福建省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刘伟宏 王 芳
235区域人才竞争力理论及相关评析——李中斌 吴文毅
241论区域人才合作中的广西创业专家队伍建设——何小民
248区域创新体系与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吴彬娜
259统筹城乡人力资源开发一体化建设研究——陈 力 熊 缨 孙一平
269区域人才合作平台建设研究——周 晓
275区域人才合作主体职能缺位现象分析及对策选择
——以京津冀为例——周爱军
283 “西三角”区域人才合作初探——赵云中
291区域经济发展与人才队伍建设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林劲松 娄海军
296长三角地区人才开发一体化行动的实践与思考——夏春胜
305区域人才开发合作的主要方式研究——曹立锋
313 对泉州市就业人员在三次产业间流动趋势的预测及分析
——基于马尔科夫方法——董燕
第三篇 特邀嘉宾论文
323 台湾高阶文官在决策过程中政策倡议角色刍议——王俊元
328 推动“个人学习账户”发展高值化劳动力之研究——林国荣 徐世勋
344 将“个人品格与伦理”纳入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的核心价值——董 维
349 OECD高阶文官团设计与高阶主管特别管理制度之改革——詹中原
352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