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17-05-21 来源:
《回应型政府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卢坤建 苗月霞(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1年11月第1版
定价:36元
内容提要
本书运用公共治理理论分析中国政府改革的历程与问题 , 对回应型政府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界定 ; 同时以对广东省江门市政府改革实证分析为基础 , 尝试提出建设回应型政府的思路 , 为中国进一步深化政府改革提供参考。
首先 , 本书提出了回应型政府的概念 , 对其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认为回应型政府 , 就是一种以公共治理为理念 , 以解决公共问题、社会问题为责任 , 体现以民为本、服务导向、合作共治、及时反应、依法治理为特征的 , 具有稳定、可靠、可持续发展的回应性和回应机制 , 以及有效回应社会所需回应力的政府及其治理模式。
其次 , 从回应型政府理论的视角出发 , 研究了中国政府 , 包括地方政府改革的问题 , 以广东省江门市政府改革为例 , 探讨了中国地方政府由机构改革到政府治理模式转变、建设回应型政府的动因 , 详细总结了广东省江门市回应型政府建设的创新实践 , 提出了建设回应型政府的地方政府改革思路和途径。
最后 , 本书指出 , 公共治理理论为中国政府改革提供了重要思路 , 实现回应型的地方政府治理是未来中国地方政府改革的目标 , 而建设回应型政府 , 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目 录
第一章 理论背景与核心概念
第一节 研究背景、意义与主要内容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关于回应型政府的研究状况
二、国内关于回应型政府的研究状况
三、研究现状评析第三节
第三节 核心概念
一、回应型政府
二、政府治理
三、“政府一社会”关系
第二章 政府回应的理论与实践 : 回应型政府理论探源
第一节 古代政府回应的理论萌芽与初步实践
一、古典政府理论有关政府回应的论述
二、古代政府的回应方式
第二节 近现代政府回应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一、近现代政府理论关于政府回应的研究
二、近现代政府回应实践的发展
第三节 从政府回应到回应型政府 : 政府理论与实践的当代发展
一、从政府回应到回应型政府 : 政府理论的当代发展
二、从政府回应到回应型政府 : 政府实践的当代发展
第三章 回应型政府 : 理论与特征
第一节 回应型政府的理论基础 : 公共治理理论
一、公共治理理论的缘起
二、公共治理理论对回应型政府问题的研究
第二节 回应型政府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回应型政府的价值取向 : 服务社会
二、回应型政府的治理主体 : 政府与社会…
三、回应型政府的组织结构 : 扁平化与电子化
四、回应型政府的治理过程 : 透明与快捷
五、回应型政府的绩效评估 : 责任约束与对结果负责
第三节 回应型政府的阶段类型与主要特征
一、政府回应的阶段类型
二、回应型政府的主要特征
第四章 建设回应型政府的必要性 : 中国政府改革实践分析
第一节 中国政府改革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中国政府改革问题透视
一、政府与社会 : 关系未能理顺
二、管制多于服务 : 政府职能转变滞后
三、自上而下 : 政府流程不畅
四、政府绩效评估 : 局限与问题
第三节 建设回应型政府 : 中国政府改革的时代呼唤
一、中国政府改革的时代困境
二、建设回应型政府 : 中国政府改革的探索
第五章 建设回应型政府 : 基本动因
第一节 国际动因 : 西方国家建设回应型政府的启发
一、英国经验 : 公民宪章运动
二、美国探索 : 顾客导向的政府
三、建设回应型政府 : 主要发达国家的经验与启示
第二节 国内背景 : 中国建设回应型政府的实践
一、建设电子政府 , 政府回应载体日见雏形
二、尝试建立各项制度 , 政府回应机制日渐具备
三、发展 " 第三部门 "," 政府一社会 " 合作关系日益发育
第三节 江门实际 : 建设回应型政府是政府治理模式改革的重要选择
一、江门的历史经验 : 政府机构改革不能代替政府职能转变
二、江门的现实启发 : 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政府治理模式转型
三、建设回应型政府 : 江门市政府治理模式转型的必然结果
第六章 建设回应型政府 : 江门实践
第一节 在政府部门导入 ISO 质量管理体系
一、导入 ISO 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做法
二、江门市政府导入 ISO 质量管理体系的初步成效和问题
三、导入 ISO 质量管理体系的长远影响 : 推动江门市政府的全面质量管理
第二节能 拓展政府服务平台和回应渠道
一、大力推行电子政务
二、建立市政府行政服务总汇
三、开通 12345 政府服务热线
四、形成多样化的政府回应方式
第三节 培育社会力量成长
一、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二、推进城市社区自治
三、依靠社会力量 , 促进回应型政府建设
第四节 江门市建设回应型政府的成效和意义
一、江门市建设回应型政府取得的基本成效
二、江门市建设回应型政府的实践意义
第七章 中国地方政府改革思路探析 : 江门启示
第一节 建设回应型政府的基本途径
一、搭建政府回应平台
二、畅通政府回应流程
三、拓展政府回应渠道
四、完善政府回应制度
第二节 第三部门 : 建设回应型政府的社会基础
一、第三部门的兴起 : 建设回应型政府的社会基础
二、第三部门的现状 : 建设回应型政府的社会制约
三、第三部门的发展 : 建设回应型政府的社会动力
第三节 建设回应型政府 : 突破瓶颈制约
一、培育政府的回应性
二、塑造政府的回应性职能
三、再造政府的回应性流程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序
谢庆奎 *
卢坤建和苗月霞合作的新著《回应型政府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即将出版 , 很高兴。
政府在人类社会形成的过程之中 , 就进入了不断变革的发展进程。从政府组织的沿革历史来看 , 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政府组织有着重要的区别 , 这体现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 " 政府一社会 " 关系之中。本书正是从政府对社会回应方式不同的角度 , 提出了回应型政府的概念。回应型政府研究涉及新公共管理运动背景下的政府改革问题 , 同时也和改革过程中的政府治理模式转型密切相关。因此 , 本研究从政府改革的角度入手 , 运用公共治理理论 , 同时吸取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研究成果 , 通过对中国政府改革的历史、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 , 提出了比较独到的见解 , 其回应型政府建设的理念为中国政府改革提供了启示。
随着政府改革的不断发展 , 一方面 , 官僚行政的弊端日益凸显 , 民众对政府回应的要求越来越高 , 社会已经日益不满传统官僚体制的僵化 ;另一方面 , 随着公民参与的不断成熟 , 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式回应成为一种需要和可能。尤其是新公共管理运动和公共治理理论的兴起 , 使得政府回应问题得到了更为普遍的关注。新公共管理理论把公众视为顾客 , 要求政府像企业对顾客一样 , 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 公共治理理论更是把政府回应作为善治的重要标志 , 强调政府和社会之间要建立起互动式的回应关系。治理概念本身 , 就内含着政府回应社会的要素。在治理过程中 , 政府和社会的相互回应是其十分重要的内容。可见 , 不断加强对政府与社会之间互动式回应问题的研究 , 有其理论与实践的必然性。
在中国学术界 , 对政府回应问题的研究只是近几年来的事 , 尚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 , 随着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 , 特别是公共治理理论的相关研究引入中国并不断深化 , 各地政府回应实践的逐渐推进 , 一些学者开始比较多地关注中国政府回应的相关问题。本书提出的 " 回应型政府 " 是指一种政府治理模式。所谓政府治理模式 , 简单地说 , 就是政府用怎样的手段来行使社会管理职能。政府治理模式既包含着治理理念也包含着治理制度和具体的治理方式 , 它们都处于动态过程之中。
著者在本书中提出 : 所谓回应型政府 , 就是一种以公共治理为理念 , 以解决公共问题、社会问题为责任 , 体现以民为本、服务导向、合作共治、及时反应、依法治理特征的 , 具有稳定、可靠、可持续发展的回应性和回应机制 , 以及有效回应社会所需回应力的政府。在这里 , 著者将回应型政府与服务型政府、与作为过程的 " 政府回应 " 、与作为特征的 " 政府回应性 " 相区分 , 在理论上是成立的。我认为 , 如此界定回应型政府 , 促进了对回应型政府问题研究的基础性探索 , 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我从事中国政府和政治改革相关问题的研究已有 20 多年 , 较早就了解了江门市政府改革创新的实践。尤其是 2004 年春天 , 我和我当时的博士生苗月霞有机会和江门市政府合作 , 参与江门市 " 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课题 " 的研究 , 比较全面、深入地研究了江门市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的进展。江门市政府在市直机关导入 IS02000:9001 质量管理体系等改革 , 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政府流程的再造 , 就是旨在提高政府回应社会的速度、能力与效果 , 就是在一定意义上对回应型政府建设的探索。江门市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珠江三角洲 , 早在 1984 年就成为当时全国城市政府改革的试点城市 , 多年来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创新 , 虽然没有引起像深圳政府改革那样的普遍关注 , 但是 , 近年来在优化政府运作流程和提升政府回应能力方面的持续实践 , 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恰在当时 , 作为本书著者之一的卢坤建 , 刚从中山大学教师岗位上去江门担任市政府副秘书长 , 上述有关政府改革创新的工作 , 主要由他负责协调 , 其问我们就江门市政府改革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多次进行了探讨。课题结项后 , 卢坤建和苗月霞就江门市回应型政府建设问题又进行了专门的课题研究。本书正是他们共同的最终研究成果。
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 , 两位著者每有思考所得或需要研究的问题 , 都与我进行沟通探讨 , 我也十分乐意和年轻学者平等交流 , 共同研究。因此 , 也可以说 ,我目睹了两位著者思路形成的全过程。虽然对 " 回应型政府 " 这一崭新理论问题系统、全面的研究不可能一域而就 , 但他们在此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理论功底、理论创新与刻苦钻研精神 , 以及凝聚在本书之中的理论创新成果 , 令我欣慰。我乐意写出以上的话 , 供学术界与阅读者参考。
是为序。
2011 年春于北京大学燕北园
谢庆奎 ,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政治学研究基地一一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所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先后主持多项研究课题 , 主要有国家 " 八·五 " 社科规划重点项目 " 我国地方行政体制研究 ",1998 年出版 " 中国地方政府管理丛书 " 系列 , 共 10 本 ;2000 年主持教育部重大项目 " 中国政府管理与发展基本理论研究 ", 出版了 " 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丛书 " 系列 , 共 5 本 ," 政府理论研究丛书 "6 本。先后撰写、编著、主编并参与编写的著作共有 30 多部。另有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50 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