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全国人事科研年会暨热点问题研讨会在重庆召开

发布日期:2018-05-11 来源:

 


2009年9月9日至10日,全国人事科研年会暨热点问题研讨会在重庆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主办、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协办、重庆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承办。出席本次会议的部领导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何宪,人力资源市场司司长毕雪融,政策研究司副司长李月田,规划财务司副司长李丽虹,工资福利司副司长张志军,规划财务司科技与审计处处长马彦君。出席本次会议的还有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有关领导。我院参加会议的人员有吴江院长、吴德贵副院长、李克实副院长、罗双平副书记、学术委员会王通讯主任及各研究室、各处室负责人。应邀参会的专家有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赵荣华副局长、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沈荣华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潘小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唐鑛副教授。参加会议的还有来自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科研机构、地方政策法规等工作机构和高校的90余位代表。何宪副部长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重庆市副市长周慕冰在开幕式上致辞。

与会代表重点围绕当前人事人才工作中两个热点问题,即“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体系构建”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热烈深入的交流探讨。现将有关内容综述如下:

(一)关于事业单位绩效工资专题研讨综述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是目前事业单位最大的热点问题之一。会上,专家们分别就实施绩效工资的意义、实施过程中的难点与矛盾、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的意见和建议、国外公共部门绩效工资的做法与启示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1.关于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意义

绩效工资是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重要内容。规范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管理,对于深化收入分改革,调节收入差距,理顺分配关系,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事业单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实施绩效工资有利于事业单位搞活内部分配,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有利于规范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秩序,缩小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之间不合理的收入差距;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水平。天津市人事局赵荣华副局长认为,绩效工资落实了2006年国家关于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有关政策,规范了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和资金保障秩序,缓解了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带来的矛盾。特别是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吸纳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成果,合理界定了各方权益,规范了工资收入的资金保障,有利于学校集中精力搞好教育教学,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2、关于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过程中的难点与矛盾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体方案的实施细则尚未出台,如何切实解决绩效工资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难点问题,是大家十分关注和期待的。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薪酬研究室副研究员岳颖认为,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必需注意解决好五大难点问题:一是如何严格规范事业单位津贴补贴?这是实施绩效工资的前提;二是如何建立分类分级财政保障体制?这是实施绩效工资的保证;三是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绩效管理制度?这是实施绩效工资的重点;四是如何核定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这是实施绩效工资的关键;五是如何统筹各类人员的收入分配?这是实施绩效工资的基础。目前,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已在全国陆续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难点与矛盾。宁波市人事局工资处副调研员孙斌同志认为,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存在着四个方面的突出矛盾:一是财政负担加重;二是引发其他事业单位的攀比。特别是教育系统内部普通高中、职高和幼儿园教师的攀比问题,尤其是高中、职高退休人员中原初中退休教师,要求享受义务教育教师待遇的反响强烈;三是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内部增资的不平衡。由于各学校间教师原收入水平的不平衡,以及收入结构和分配方法的调整,不同学校和不同教师间的增资幅度会有较大差距;四是导致编外人员的心理不平衡。在岗的编外教师、享受晚年生活费补贴的原民办教师和八十年代被辞退的民办教师等其他相关人员心理不平衡的矛盾。

3、关于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的意见和建议

国务院已经作出部署,分三步推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会上,大家对下一步如何更好的整体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不能孤立进行,需要统筹兼顾、整体谋划、全面安排、分类实施。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德贵同志认为,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具体要处理好十大关系:一是绩效工资与固定工资的关系,二是绩效工资与绩效管理的关系,三是绩效工资与规范津贴补贴的关系,四是个人绩效工资与团队绩效奖金的关系,五是国家支持与单位创收的关系,六是宏观管住与微观搞活的关系,七是编内人员绩效工资与编外人员绩效工资的关系,八是绩效工资与养老保险的关系,九是绩效工资的实施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关系,十是绩效工资的实施与收入分配统筹兼顾的关系。孙斌同志也提出了五条建议:第一,要统筹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改革。国家应尽快出台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总体方案,同步推进其他各类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避免因改革分步实施带来相互攀比的矛盾。第二,要分类调控事业单位收入水平。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绩效工资总量的调控标准,可按照与机关同类人员的收入水平大体一致的原则确定;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收入水平,可按人均总量可适当高于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水平的原则,参照本单位前三年实际收入水平和同期公益类事业单位工资水平的平均增长幅度调控;公益三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水平,可根据单位的实际经营服务状况,按照“两低于”原则确定。对由于政策及技术等原因,具有不同程度资源垄断性质的单位,要适当限制单位工资水平。对于财政拨款不足且不具备经济创收能力或不宜自筹经费的单位,要加大财政保障力度,保证事业单位具有与其社会功能和实际贡献相适应的工资水平。第三,要推行定期公布工资水平指导价制度。变“堵”为“疏”,变“控”为“导”,通过定期公布各类人员的工资水平指导价,来引导事业单位确定各类人员的绩效工资标准;第四,要统筹考虑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的收入水平。第五,要加快事业单位各项制度改革。绩效工资的实施有待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用人制度改革、绩效考核制度改革、岗位聘任制度改革、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经费体制改革等配套改革的同步推进。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能力建设研究室主任董志超同志从水平问题、结构问题、保障问题和激励问题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政策建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绩效研究室主任余仲华同志提出了一些事业单位在确定绩效工资时的处理技巧:应该对“绩效”适当分期;应当兼顾往期绩效和当期绩效;应合理确定往期绩效和当期绩效在确定其绩效工资时的绩效构成参考比例。

4、关于国外公共部门的绩效工资的做法与启示

国外公共部门的绩效工资问题对我国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有一定借鉴意义。与会代表介绍,公共部门绩效工资起源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早在二十世纪初就被英美教育界采纳,但由于操作层面的困难,特别是对教师工作评估的复杂性与实施难度,并没有在教育界流行开来。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起,美国的经济界就开始了工资改革,根据业务能力表现确定雇员的工资水平,拉开了不同能力雇员的收入差距,对绩效卓越的部门实行全员奖励。企业绩效工资改革对美国教育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高校教师薪酬制度呼声的高涨,绩效工资制得到越来越多的高校的青睐。美国总统里根在1983年提出了绩效工资的呼吁——“对教师的报酬应该是基于绩效和能力”。同年,美国教育部国家卓越教育委员会在其报告《危机中的国家》中,也提出:“教师专业的薪酬应该增加,应该具有专业竞争性,市场敏锐性和基于绩效。薪酬、晋升、终身教职和留任的决策应该与一套包括同事评价在内的有效的评估体系连接起来,使得优秀教师受到奖励,一般教师受到鼓舞,而表现不良的要么改进绩效,要么就解聘。”随后,各国公共部门纷纷开始探索实施各种绩效工资,但绩效工资的比例并不是很大,并且大多以团队绩效为主。通常,公共部门的收入结构主要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或奖金和福利三部分构成。其中,基本工资占教师总收入的55%-60%,福利占30%-35% ,绩效工资占5%-15%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薪酬研究室主任何凤秋同志通过国际比较,提出了四个启示和四点思考。四个启示是:重视绩效工资的作用;选择弹性的绩效工资模式;注重团队的激励作用;注重绩效工资的实施条件。四点思考是:科学界定绩效工资含义;切实解决经费保障问题;认真搞好人员考核;注意政策的综合配套。

年会上,福建、宁波等省市的专家还介绍了各地在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时所做的一些积极探索。

(二)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体系构建专题研讨综述

就业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点,大学生就业是重中之重。如何制定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是本次科研年会的研讨主题之一。会上专家们分别就如何扩大大学生需求、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强化大学生就业服务等方面的政策问题进行了研讨。

1.关于进一步扩大大学生需求的政策建议

大学生就业难最本质的原因在于供求矛盾,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不断攀升,只有进一步扩大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数量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吕经建副局长认为应着力推进拓宽渠道政策,不断扩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空间,具体包括实施“统筹城乡基层人才发展计划”;科学合理制定企事业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进一步明确和细化现有的部分政策;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陈建辉博士认为要千方百计开发就业岗位,制定有利于长期持续吸纳大学生的产业政策、科技政策、贸易政策和社会政策。利用后发优势,从发达国家现有的“技术库”(technology pool)中选择适合我国就业需要的技术;考虑到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和大学生专业结构特点,选择不同的产业技术,最大程度吸纳大学生就业。此外,要统筹城乡发展,开发县域经济;健全公益性岗位开发政策等等。广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政策法规处林活力处长认为应该加强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鼓励大学生创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具体措施包括加大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整合和优化各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加快建立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大力开发社会各类创业资源以及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辽宁省人才研究所姬养洲所长系统提出了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项目的长效机制、解决城乡基层人才的匮乏问题和形成高校毕业生人才基层锻炼成长、选拔发展的动力导向机制等一系列对策建议。

2.关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政策建议

大学生就业难还表现在某些大学生就业能力不高。在就业市场,经常出现用人单位感叹人才难求,而另一方面大量高校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要围绕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制定就业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唐鑛副教授认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政府层面上,要加强实习基地建设、进行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相关基础工程建设。在高校层面上,课程设计中要明确设定学生培养的核心能力及指标;适度引入兼职教师,包括企业管理者、技术专家与知名学者等;强化就业服务工作,提高就业服务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在用人单位层面上,用人单位要配合学校,提供学生实习机会;要协助学校评估其课程设计是否符合产业发展与就业需求。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陈建辉博士认为应该优化大学生的培养结构,确定合理的博士、硕士、本科以及高职高专的培养比例,博士、硕士培养规模要严格控制,本科规模也不宜扩大过快,适当增加高职高专的培养规模;另外学科结构也要合理配置,在发挥市场调整学科设置的前提下,要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需要,宏观调控学科设置和招生培养规模。要重视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针对毕业未就业大学生的见习计划前移,让毕业学年的大学生能通过见习,提高就业技能。此外,高校和政府就业部门要重点加强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能力培养。

3.关于强化大学生就业服务的政策建议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存在着市场信息不对策,为化解信息不对称,降低招聘求职成本,要加强大学生就业服务。浙江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应建民副所长认为要强化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开展大学毕业生就业需求岗位的征集对接;对“零就业家庭”以及“双困”大学毕业生实施就业援助;要积极开展大学生择业观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要建立职业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国外大学生就业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特别是市场经济国家如何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实现大学生就业的前提下,提高就业服务,促进就业的经验做法。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李小平研究员总结了国外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成功经验,认为应大力发展创业教育、大力普及创业培训;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发展机制和学科专业的优化机制;设立垂直管理全国一体的就业信息统计局,以大学生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为重点,建立全国统一的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创建相关电视台,开设就业频道等。

总的来说,专题研讨会非常成功,选题和发言涉及到大学生就业的各个方面;专家们普遍重视理论性和操作性的有机结合;重视从工作实践出发谈问题;重视实证研究。

(岳颖  陈建辉)